悲剧诗人的心灵独白发表时间:2025-02-10 16:33 托物寄情,通过描写动物的形状,寄托自己所思所想也是古代诗人们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。比如杜甫,在他的诗中就出现过黄鹂、白鹭、野鸦、孤雁、苍鹰、白马等形象。今天读唐代思想家、文学家、诗人罗隐写鹦鹉的一首诗,诗题就是《鹦鹉》:“莫恨雕笼翠羽残,江南地暖陇西寒。劝君不用分明语,语得分明出转难”。诗的大意是:鹦鹉啊,你不必怨恨华丽的笼子弄坏了你的羽毛。现在你生活在温暖的江南,比你原来所在的寒冷的陇西,要舒适多了。你长于学舌说话,所以人们喜欢你。但你要明白,别人要听的,是他们喜欢听的话;你如果口无遮拦,出语不慎,遭灾引祸也是一定的!诗中写的是鹦鹉,但实际上说的是诗人自己。生活于晚唐时期的罗隐,虽然诗文俱优,自27岁开始,就一直在长安求取功名,但因为他一贯愤世嫉俗的个性和讽刺时政的锋芒,难以得到权势者的赏识,十多次参加科举考试,均因文词“多所讥讽”,以致“十不上第”,无缘仕途官场。一气之下,他把自己原来的名字“罗横”改为“罗隐”,长期隐居江南。在诗中,虽然开篇便是“莫恨”二字,但“莫恨”的背面,却隐藏着满满的悲恨!就鹦鹉而言,虽然在笼中饮食无忧,休闲安逸,但因为被关,失去自由,再不能展翅飞翔。 就作者而言,虽然晚年依归割据一方的吳越王,表面上被人重用,待遇优厚,但他空怀大唐复兴、忧国忧民之志,想干的事仍然不能干,想说的话仍然不能说。这和关在笼中的鹦鹉有何区别?俗话说,世势造英雄。其实,世势也毁英雄。曾被人称为“大唐最后一位才子”的罗隐,不就是被那个藩镇割据、连年混战、民不聊生、英才报国无门的晚唐乱世给毁了吗! 声明:此篇为机构组织模板原创文章,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:http://www.clcn.info/h-nd-133.html
上一篇北京友谊宾馆的“小江南”
下一篇心中有春春长在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