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歺饭,一首诗,一种品格

发表时间:2025-02-10 16:32作者:李保唐

我们学过历史,知道朱熹是南宋时期与程颢、程颐兄弟齐名的理学大家;我们背过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的诗句,知道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。但他的另一种身份常被人们忽略:他还是十九岁進士及第踏入官场,且经历不凡政声颇佳的一位官员。他在县里做过文书之类的工作,又在多地担任过州知府及淅东巡抚之职,甚至还担任过宋宁宗的侍讲,为皇帝讲学。虽为理学大家,但他却不是只在书斋中坐而论道,而是坚持在实钱中践行自己的理想和追求。有一次,他专程去看望女儿。中午时分,生活拮据的女儿勉为其难,做了一顿葱湯煮麦饭招待父亲,心中感到十分惭愧。朱熹见状,便写下一首《诗慰女儿贫》的诗安慰女儿:“葱湯麦饭两相宜,葱补丹田麦疗饥。莫道此中滋味薄,前村还有未炊时”。诗的大意说,葱湯煮麦饭,既有营养又管饱,多好!不要嫌弃这饭没什么滋味,还有不少人家连这也吃不上呢!

这首诗虽然写的是一件家常小事,但却说了一个大道理。对一位政府官员来说,在生活态度的背后,体现的是一种政治品格,表达的是朱熹“安贫乐道,忧世恤民”的民本思想。在朱熹诸多官场职务中,还曾担任过沿海地区专管茶叶、食盐的官员。按说,这是个肥缺。但他一如既往,坚持“明天理,正人心,崇节义、厉廉耻”的信仰,坚持“大抵君子小人,只在公私之间”的是非标准,坚守“衣取蔽体,食取以腹,居止取足以障风雨”的生活准则,绝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!朱熹坚守的这个准则,用今天的话讲,就是说:一个人的生话,穿衣,蔽体就好;吃饭,饱腹就好;住所,能遮风挡雨就好。当然,如今社会发展了,生活提高了,不能以此来要求我们的公务人员。但它所体现的“安贫乐道,忧世恤民”的精神,对当今的我们,还仍然应该大力提倡认真借鉴

指导单位: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法治研究部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号    电话:010-68496763  68499762